最近,生活垃圾焚烧厂“吃不饱”问题引起了央视的关注,环卫科技网亦转载了这篇报道,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相关文章:
据文章报道,陕西渭南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利用率仅70%左右,使运营企业出现“成本倒挂”。
文章还还以广州、海口为例提出了破局之策。
例如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对焚烧炉进行技改,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同时,广州市也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固废处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同处置的发展模式。全市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园区内垃圾焚烧、生物质、餐厨、污水、炉渣处理等废弃物处理项目,统一由市属国企广环投建设运营”,从而使“前端垃圾分类的减量,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变成了增量”。
客观讲,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的确能够有效提升垃圾焚烧厂的产能利用率,国内非常多的垃圾焚烧厂已经在这样做了!最近,湖北恩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通过掺烧一般工业固废,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而把所有末端处置项目交由一家企业建设运营,虽然有“垄断”嫌疑,但也确实能够发挥出规模效应,但最后提出的通过这一举措成功把“前端垃圾分类的减量,在末端变成增量”的逻辑却让笔者没有想通……,也期望了解广州这一模式的读者能够留言说明一下!
另一个例子是海口市通过开挖整治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将存量生活垃圾变“增量”。把挖出的陈腐垃圾通过预处理后一部分用于场内回填和园林绿化用土,其余部分则进入焚烧厂,有效满足了周边垃圾焚烧电厂的产能需求。
关于垃圾“增量”,有网友在后台留言提出,“垃圾增量是一个伪命题”,“垃圾焚烧发电过去几年的无序建设,造成今日部分焚烧电厂吃不饱的局面。后续政府需要做的是垃圾减量而并不是增量,如果垃圾增量了还有垃圾分类何事?”,这也可以算是一种不同的声音。
央视给出的这两点“破局”之策:一是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二是焚烧处置垃圾填埋场陈腐垃圾,在笔者看来都带有一定的“权宜”色彩,因为一般工业固废的处置渠道何止垃圾焚烧厂协同一个?你要去“竞争”才能收到原料;同时,陈腐垃圾的量同样有限,挖完了就没了。因此,两个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垃圾焚烧厂还有其他增加收益的办法吗?
环卫科技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提出,垃圾焚烧已经进入“运营为王”时代!但到底该如何强运营?谁也不清楚!但最近,笔者看到了一个非常鲜活、接地气的例子。
据海螺创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海创绿能平果县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利润完成计划目标的179.97%;上网电量完成计划目标的105.63%。
平果海创,图片来源海螺创业微信公众号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一是主动开拓周边市场。
一季度,平果县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成功拓展了田东县、德保县、凌云县、隆安县等的垃圾处置工作,并安排专人对周边天等、田阳、乐业三县的生活垃圾量、相关窑协同处置单位以及填埋场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深入剖析各县在处置意向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
二是深入优化工艺操作。
(1)通过不断优化操作管理,使得机组逐渐趋于稳定运行状态,吨指标达530kwh/t以上。
(2)定期开展在线工艺清灰清焦工作,有效提升换热效率,降低烟气系统风阻,确保机组能够高效且连续运行。
(3)实施了15项小改小革,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工艺技术,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
(4)通过定期统计全厂设备用电负荷表、测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出降低成本的良好管理举措,营造出节约能耗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
三是精心研讨,优化项目管理。
(1)通过经验摸索灵活调整新鲜垃圾与填埋垃圾配比,从而使两台机组高效运行,两量数据居集团同规模项目的前列。
(2)组织对两期机组最优生产运行效益管理思路的研讨,一期有国补,确保每天进厂垃圾最大量达到576吨,上网电量达到16.13万度,以满足国补条件;二期无国补,则在满足一期576吨进厂垃圾的基础上,将剩余进厂垃圾计入二期,并通过绿电交易争取利益最大化。
(3)通过专题研讨,成功解决了一期气体分析仪数据偏低、二期分析仪氯化氢数据偏高、二期渗滤液水沟滤网堵塞、2#新型stp炉燃烬段大火生料架空等问题,有效保障了机组长期稳定且高效的运行。
说了这么久的垃圾焚烧厂“运营为王”,其实就是这么直白,这么“简单”!
另外,虽然央视以广州为例了,但却漏掉了可能更加重要的一点,广州的垃圾焚烧项目今年首次实现“移动储能供热”。
“移动储能供热”,环卫科技网曾多次予以关注。这种供热模式打破了掣肘垃圾焚烧供热的管网限制,可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印染纺织等工业企业以及大型商超、学校、医院、酒店等蒸汽应用场景提供灵活调配、方便快捷的能源供应。
移动储能供热车,图片来源广环投微信公众号
事实已经证明,这的确是个增加垃圾焚烧厂营收的好办法,根据百川畅银(300614)年报的公开数据推测,2023年,移动储能供热为垃圾焚烧厂创造了近2000万的收入,虽然平均到单个项目的金额或许还不算太高,但该业务符合国家环保类政策要求,且属于支持鼓励类项目,社会效益显著,未来颇具发展潜力。
相关文章:移动储能供热,2023年为垃圾焚烧企业创收近2000万
央视在报道中指出,垃圾焚烧厂“吃不饱”的主要原因是“垃圾焚烧电厂超前规划与原生垃圾源头减量”。对此,笔者并不能完全认同。
一是因为包括垃圾焚烧厂在内的末端处理设施建设之所以要“适度超前”,是基于连续数十年的经济和人口数量增长预测而来。谁也不希望项目甫一建成投产,就进入饱和状态,次年就开始让垃圾无处可去,不得不再次启动新项目的筹建。干过这个工作的同行都清楚,一个项目从立项到选址等等各个流程,实在太复杂、太难了!可以说“适度超前”是必须的!
只是,谁能想到?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经济和人口增长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呢?!
二是所谓“原生垃圾源头减量”,笔者判断,央视的意思应该是指垃圾分类发挥了作用,导致进厂垃圾量减少。然而,作为业内人士的我们自己体会一下,垃圾分类的实效到底如何?它真的已经牛x到让垃圾焚烧厂无垃圾可烧了吗?答案,我想应该是“你懂的”!
依笔者看,垃圾焚烧厂“吃不饱”,一是没有把握好“适度超前”这个度,布局过于“稠密”。垃圾焚烧项目的服务范围,往往受到行政区划限制,一张大饼一个人吃,管饱!但如果有两个人、三个人……来分,那肯定是每个人都吃不饱;二是前端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仍存大量漏洞,导致大批生活垃圾未能纳入环卫服务网络,自然也就没被送到正规的垃圾焚烧厂。这个问题,通过每年的环保督察通报就能看出端倪!
在央视报道了陕西渭南垃圾焚烧厂“吃不饱”之后,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立刻决定在渭南市启动专项调查整改,主要针对农村垃圾违规填埋、违规焚烧以及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运转不畅等问题。
因此,垃圾焚烧等末端设施要“吃饱”,必须得有一个给力的前端和中端来配合才行啊!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起了央视提到的广州经验,他们把环卫的全链条,从前端到末端,几乎全部交给广环投一家来做,让“前端垃圾分类的减量,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变成了增量”。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让垃圾焚烧厂“吃饱”的办法呢?你怎么看?
又抑或让垃圾焚烧厂“吃饱”已成为一个伪命题?垃圾焚烧已注定会继续“吃不饱”?
结论目前没有,各位继续努力!
启迪数字环卫(合肥)集团有限公司 2024-2025年度服装集采招标项目 招标公告
2024-05-21
新能源环卫车企上海犀重扩充版图,收购“中植一客”40%股权
12小时前
点“靓”景区绿色风尚!鼓楼开展垃圾分类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
1天前